乳癌新資訊 助醫生訂定治療方案

         
蔡智賢醫生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蔡麗賢醫生
臨床腫瘤科醫生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外科醫生

乳癌是本地女性最普遍出現的癌症,有研究指出,在近三十年來,發達地區中乳癌比率有上升趨勢,或與飲食有較多脂肪類食物有關。另外,環境及空氣污染亦有可能增加市民接觸致癌物,因此,人們多選擇交通工具代步,從而令運動量下降,同樣地也會增加患癌風險。

雖然本地乳癌的死亡率僅次於肺癌及大腸癌,但只要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,治癒率是十分高的。首先,女性要認清自己有否乳癌高危因素,例如是否屬初經早來(12歲或以下)或較遲收經(55歲或以上)、未曾懷孕、有懷孕但未有餵哺母乳及曾長期服用避孕藥等;如有首段提及的生活及飲食習慣,也應多加注意。另外,家族中有多於一位直系女性親屬患上乳癌,或患病親屬於年輕時已發病等,都要格外提防。

四十歲後開始檢查

一般情況下,女性年過四十,便應每兩年接受一次篩查。至於有以上的高危因素,都要考慮提早接受乳癌篩查,或檢查次數要比常人頻密。除了醫生的臨床檢查外,女性還要接受乳房X光造影檢查。昔日此檢查以2D造影為主,現時已有3D造影,準確率較高,讓女性有多一個檢查選擇。收經前的女士,則建議同時進行超聲波檢查。一項日本研究指出,亞洲女性如做足兩個乳癌檢查,可額外找出16%患病個案。

一旦確診,就要為乳癌作出分期,以決定是否適宜接受根治性手術治療,或是其他療程如化療、電療及荷爾蒙治療等。醫生須按照腫瘤體積、受影響的淋巴數量、有否荷爾蒙受體反應(ER和PR)、標靶受體反應(HER2)、生長速度指數(Ki-67)及腫瘤整體期數來決定。部分患者在接受手術後,為避免仍有癌細胞殘留體內,引致復發或轉移,故有必要於術後進行化療,復發風險較低的患者可單接受輔助荷爾蒙治療。早前有新的基因頻譜檢查研究,讓醫生能更精確決定是否為初期乳癌患者進行輔助化療。

基因檢測乳癌復發指數

首先,研究報告限於ER 和PR 陽性反應,以及HER2陰性而沒有淋巴影響的初期乳癌。在50歲以下群組中,乳癌復發指數屬0至15分,以及50歲或以上群組,指數屬0至25分的患者,已有證據顯示毋須化療。至於50歲以下,得分為16至25的「中游分子」,以往由醫生衡量是否適合化療,但在新研究報告指出,可再細分為16至20分及21至25分,前者化療的幫助相對較少,後者則值得進行化療。

除了治療指引外,現時藥物亦推陳出新,以對付不同類型的乳癌;例如嶄新的口服標靶藥CDK4/6抑制劑,它抑制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激酶(Cyclin-dependent Kinase, CDK), 控制細胞生長及分裂的周期,從而壓抑癌細胞生長,研究指配合新一代荷爾蒙藥物雙重夾擊,能幫助四期乳癌患者縮少腫瘤,減輕病徵,並能提升存活率及生活質素。